新闻中心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元元我与青年教师共成长

发布时间:2012-09-29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元元教授

 

  新教师岗前培训讲座中,我被王元元教授深深地吸引,他很有才气,术业有专攻,还热爱并善于写诗、写词、唱歌,讲课很能吸引我们,也很能启发我们,那股热情向上的精气神尤其感染我!

——国际旅游学院  英语教师   刘平平

 

  青年教师积极的态度、流利的语言、矍铄的精神状态、深刻的认识、准确的表达、阳光的心态和头脑,让我对三亚学院的未来有更多美好的期待!青年教师见多识广,多才多艺,思想的宽度和深度超过了当年的我,他们在培训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素质,对三亚学院教育理念的认同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都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一定可以做好教学工作!

——国家级教学名师  王元元教授

 

人物简介

  生于1947年2月,1965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78年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曾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三亚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从教近40年,获全军优秀教员、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最近一次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签署命令。获国家特殊津贴,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人梯奖。

 

  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的离散数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离散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计算机科学中的现代逻辑学》、《计算机科学中的离散结构》、《离散数学教程》等,曾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奖,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教育而生,被阳光的三亚学院所吸引


  1970年,王元元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主修数学的他一毕业就进入郑州铁路师范学校任教数学,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人生路,一走四十多年,心中的教育理想从未更改。


  初次踏上三尺讲台,王元元年轻但不显稚嫩,从小就钟爱表达,善于表达的他对教师职业并不害怕,而且学数学、教数学,学有所用,他喜爱这份教书的职业。


  1981年他从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放弃了很好的就业机会,毅然走入军队院校再次成为一名教师,并暗自许下心愿,此生都要耕耘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这片广袤土地上,尽己所能,发挥自己的一点光热。


  他的教育信念为何如此坚定?


  “我是幸运的,从小到大,遇上了多位良师,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的老师罗玉如、马育端、杨国英、王克瑾、蔡应森、华罗庚、关肇直共同影响了我,激励我爱岗敬业,懂得如何教书育人。”他这样说。

  他用幸运描述了自己的一路成长,看似简单却不简单,这幸运背后是王教授个人的刻苦努力和勤奋上进。当一个人成长得很顺利,充分感知到了幸运,善于把握住幸运,这幸运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不仅学生时代备受师长喜爱、栽培,军队任教期间的王元元教学上受到了中国“雷达之父”毕德显教授的肯定,科研论文也两次被钱学森院士引用,并且在“关于思维科学的研讨会”上受到了钱院士的表扬,这些肯定对于当时还是年轻教师的他意义重大。


  2008年,王元元教授收获了从教以来的一份大奖,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评选中,他凭借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丰厚的教学成果和良好的师德,从全国众多参评教师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称号。


  获奖后的王元元没有骄傲自满,他说:“荣誉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做实自己每天的工作,不愧对讲台下那些渴求知识的年轻脸庞。”


  他是为教育而生,一辈子做教师都做不够的人。从军队院校退休后,他依然不舍钟情一生的三尺讲台和这份阳光真诚的教育事业,得知美丽的海南三亚有一所快速发展的三亚学院,以李书福董事长、陆丹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者们所倡导的办学理念、精神和价值与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谋而合,他萌发了到三亚学院任职的想法,实地来校参观后,美丽的热带风情校园,年轻学子朝气蓬勃,渴求知识的脸庞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入职三亚学院。


  自2011年3月到三亚学院工作生活至今,都不断印证着他当初的选择,采访中他笑着告诉记者,他来对了。


关注青年教师发展,与青年教师一起成长

 

  作为学校培训中心的副主任,王教授的主要工作是培养、指导学校的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强教学实力。平日里听青年教师讲课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与青年教师的接触机会也很多,王教授积极的教育态度总能感染到身边的青年教师。


  他热爱教学,思想活跃,是公认的好师长,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却异常和蔼谦逊。工作中他和青年教师交朋友,共同成长进步。每一次和青年教师的交流和讲座中,王教授都很愿意跟老师们探讨教师品德、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师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与青年教师分享近四十年一线教学的经验和感悟。


  王教授也对学校青年教师们的课堂表现印象深刻,他多次坦率、真诚地讲:“青年教师强过当年的我,青年教师们是三亚学院的未来。我要与青年教师、与三亚学院共成长。”


  希望扩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平台,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青年骨干教师。针对目前各二级学院教师交流沙龙并非针对广大青年教师的现状,他策划建立“青年教师沙龙”,两周选择其中一个星期三固定为“青年教师沙龙”,新老教师聚会,针对教学问题、教学内容、教学试讲等方面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多付出、多思考、多学习”是王教授在2012—2013学年新教职工任职培训互动研讨会上对年轻人提出的三点要求,其中多学习不单指多学习知识,而是倡导年轻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学习。
 

  这一心得源自王教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曾经遇到过一位朝鲜族的学生,学数学很吃力,但是很爱学习。他想尽自己的能力多帮助这位爱学习的好孩子,多种办法试用后都不见效,王教授就去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讨教。老教师教了他一个很实用但需要付出极大耐心的办法,首先将学科的内核知识整理出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跟这位学生讲解,布置作业让她反复练习,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讲解、练习、重复讲解、再练习,这看似简单的办法,实际上来自老教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


  遇到教学问题,青年教师不妨多向老教师请教,勤学善问,老教师们也要向年轻教师学习。王教授说:“老教师要学习青年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保持一种青春活力,学习青年教师开放的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家一起共同营造一种自由、开明、阳光、健康的校园氛围。”

 

如果你热爱教育事业,一起努力往前推一推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钱学森之问”是许多从事高等教育人的心病,王教授也不例外。大学没有创新性的新东西,冒不出人才。三亚学院作为中国民办大学迅猛发展的标志,也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浪潮中进行不断尝试,试图创办出自己的现代大学品牌。


  “三亚学院灵活宽松的办学环境意味着更容易实行改革,通过不断的调试和改革使学生进入到发散思维、质疑思维、批判思维的大环境中去。但一切改革的基础都是着眼于现实,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学生应该在掌握扎实知识的基础上,才去谈创新,而老师一定要注意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给他们特别的‘爱’,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王教授说。


  教育工作是平凡伟大的,教师常保一份大爱之心很重要,这是王教授时常和青年教师们分享的体会,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也许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必须要一点一点从头做起,这是做教师的责任。


  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就应该努力地尽己所能将这份事业往前推一推,这是一份值得认真和付出的事业。青年教师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崇高热情,站好讲台,做好教学,打好基础,潜心研究,王教授相信三亚学院的很多年轻教师会成为比自己还要优秀的国家级教学名师。


  个人的力量也许是有限的,但是全体三亚学院教师一起,全中国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一起,必定能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办得更好,社会也必定会更好。

 

(编辑:袁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