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校园 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上大学之前,可能很多人所知道的第一个关于学生组织的词,就是“学生会”。多少人在招新的时候打破头,领到一张学生会申请表就觉得无比神圣,对着镜子看三遍才去参加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面试,每过一关都兴奋不已。
很多人都会记得第一次穿上“上白下黑”的“正装”的尴尬和兴奋;第一次见到“部长”“主席”时的忐忑;第一次在胸前别上徽章还小心地正了正;还有,第一次知道自己多了一个称呼……“干事”。
干事干事,就是要“干”点什么“事”。
干什么事?
搬桌子、搬椅子、跑腿、打印、买东西、执勤、站岗、查寝……嗯……都是杂活儿。
但是,说真的,第一次和小伙伴们在胸前别上徽章,被学长学姐们带着整齐划一地执行任务,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组织的人,和那些“群众”是不一样的。
当新鲜感慢慢被琐事消磨。有些东西就开始让人感到难受了。
“收到请回复”
手机是不能关机的,不用说白天课后,有时候都躺到床上了,屏幕一闪,就知道又来了活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看着手机震就心烦,因为每条消息后面都会带着这么一句话――“收到请回复”。这意味着第二天的球赛、美剧、综艺、懒觉统统靠边站,除了上课,没有什么是能够“不去”的理由。但是,课表早都交上去了,有没有课部长都门儿清。有时候狠心把手机直接关了假装没看到,却总是过不了十分钟又老老实实开机回消息。
“过不了的策划案”
一大群人经常就这么被一个短信给迅速召集起来了,所以是,把自己收拾的整整齐齐地,去!干!活!
搬不完的椅子、做不完的文件、改了十七八遍还被部长打回来的策划案……一瞬间觉得自己其实是个苦力吧。
“老子是来上学的凭什么给你搬椅子!”
“你厉害你写啊,挑三拣四就会对我瞎BB。”
脑海里的某种一万匹小动物千百次奔腾而过,把愤怒的玻璃心都踩成了渣。
还有一种情况,策划案写完,外联拉好,活动方案搞的差不多。活动取消了……
“最刺痛我们的是……”
“白衣狗。”
这三个字,估计是所有在学生会工作过的人心里最难忍受的三个字。
每当查晚归、查寝、查四禁的时候,这三个字大概就是我们收到的频率最高的时候。
有学弟学妹甚至会因为这个称呼拒绝在出任务的时候换白衬衣。
“委屈吗?”
“委屈。”
“怎么办?”
“忍。”
我们知道其实那只是因为被记过被纠错的人毫无道理的迁怒,但是有时候,尤其是某些人甚至当面肆无忌惮的这么叫的时候,有多少人高马大的男生手里的拳头捏了又捏,忍了又忍,多少女孩子背地里红了眼眶。
“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时间久了,心就被委屈撑大了。
说白了,学生会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有家规,有家长,有哥哥姐姐。
慢慢的就懂了,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改革,什么是管理者的思路,什么是更长远的眼光。
过一年两载,回头再看,突然就明白了很多东西。
搬桌子搬椅子,买东西跑腿做印刷,都是琐事,但所有的活动,离了这些琐事,一个也办不起来。而只要漏掉一个细节,整场活动都有可能砸锅。
就算搬桌子摆椅子,从摆的乱七八糟到学会拉线弹标记弄得整齐划一横平竖直,都是学问。
大一连“抬头”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的人,几场活动下来也学会了票证齐全货比三家。
退一万步,让你当颗螺丝钉你都当不好,还能怎么妄想成栋梁之才?
大三翻出大一时候写的策划案,看着扉页上端端正正写着自己的名字,一翻内容觉得眼都被闪瞎……嗯,一坨shi。
工作需要是最强的学习动力,几年下来,我们的干事有的学会了PS,有的学会了剪辑,有的学会了怎样去合作,有的学会了怎样与人为善,有的学会了沟通的技巧,有的学会了管理时间,有的学会了勤奋和高效。
只有时间才能见证成长,而要是坚持不下来,时间也不会给你检验的机会。
然后,我们又能从新一级的学弟学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也更懂得了自己是谁”
一群特别的人。
有学生的身份,也有管理者的思维。
很多活动的操办者,很多制度的执行者,身处第一线忙着具体的事,却还得时时记挂着学校的顶层设计和核心精神。
每年开学,人家都还在家里过暑假,我们来的最早,接新生。
中午很热,人家都午睡了,我们还站在路边,查违章。
大半夜,人家都钻被窝做了几个梦了,我们还守在门口,查晚归。
办个晚会,人家来看完就走了,最多花两小时。我们可能提前两个月编舞排节目,提前两周忙的脚不沾地的布置现场,等人走光了还要留下来收拾东西打扫卫生。
好累。
接到晚点到凌晨三四点的飞机,疲惫的新生看到我们的时候眼睛都发亮的那种见到亲人的感觉。
看着校园里超载、违停、逆行越来越少,环境更有序的感觉。
看着晚归的人一次比一次少,每个寝室到了熄灯前全都回来了的感觉。
看着舞台下的同学欢呼呐喊,朋友圈被各种现场图刷屏的感觉。
太满足。
还有去省里市里代表三亚学院发言的时候,被校领导颁奖表示鼓励的时候,那种“三亚学院的主人翁和建设者”的感觉,太清晰。
“爱学校,是认真的”
挨骂挨的太多,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进错了门选错了路。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骂声也是不同的。
一种,是我们真的做错了。“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脾气不同,性格不同,又都是不那么成熟的年龄,有时候处理问题太莽撞太草率,或者太生硬太粗暴,而我们又往往身具管理职权,很可能就给同学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另一种,就是我们真没错,只是不被理解。有时候也想:“真想去问问那些骂我们的同学,我们到底哪儿得罪你了。”但是也就只是一转念,城管去维护市容市貌的时候还被小商小贩打呢。我们也就是被吐槽两句,也许那些骂我们的同学到了社会上,成为了执行者和管理者的时候,会理解我们一些吧。
至于非得说我们是学校的狗的那些同学,你要是为一片土地付出这么多精力时间,看着它在你的一点点努力中有所变化,不爱?那是不可能的。
穿着白衣服是萨摩耶,明年也许换个黄制服就变金毛,在一起开心笑闹的时候是二哈,去跟别的学校打交道的时候就变成藏獒,不也挺好。被人骂成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不迷茫,不动摇的守护着自己进入这个群体的初心,然后,和我们的学校一起,不断变得更好。
没有安慰和鼓励,没有拥抱和礼物
你忍住眼泪的那一刻,就是成长
那些曾经无能无力的事情,
都是真的还想再认真努力一次
所有走过学生会的人
那些从辛苦委屈到意气风发的时刻
最值得庆幸的是
我们有梦回首
有爱可留
(图片由校团委提供)
晚上好,我是CiCi。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马上学生会又要换届选举了,而这个三亚学院最庞大的学生组织,似乎一直以来都有着褒贬不一的口碑。我们想更深的了解他们,于是和另一名编辑小马去做采访,小马说,她也因为穿拖鞋在路上被学生会堵过,也知道平时同学们会怎么骂他们。然后,我们和学生会两名副主席唐继和刘乃嘉做了一下午的交谈。面对这个群体的代表,我们的问题如标题那么直接,而他们的答复就是我们最后完稿的这篇文章。
文章很长,看完以后无论褒贬,相信你都会对这个群体多点认识。
如果你喜欢这篇稿子,或者理解了这个群体,请不要吝惜你手中的赞。
今天是感恩节,借方寸之地,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