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校园 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学生算不算我们在大学生活里的一个正当职业?还有其他的副业吗?玩儿的怎么样?
前一段时间,突然有一个新名词很流行:斜杠青年。
(这个词来源于英文“Slash”,意思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才艺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并获得额外的收入。)
与朝九晚五、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同,“斜杠青年”玩的是职业跨界,在自我介绍时用斜杠区分他们所拥有的多重职业和身份。成为斜杠青年,意味着“自己有能力赚多份钱”,所以这个身份特别受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青睐。在互动百科里,关于斜杠青年的词条引用了这样的调查数据:“在对国内18-25岁人群的调查中,有82.6%的年轻人想成为‘斜杠青年’。”
例如:
小王,记者/歌手/摄影师,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再例如:
曹烘荣,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1301班的班长/模特/对外汉语老师/房屋销售,我们身边典型的斜杠青年。
我喜欢拍照,喜欢在镜头前展示自己,喜欢别人拍我。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接触到这个圈子,从小活动开始做起,一点点慢慢积攒经验,多种多样的模特经历,让我经验越来越足,当然,我的收入也开始涨上去了。
在大学之前我不是一个特别开朗的孩子,因为我父母的职业关系,从小到大我上的都是国营企业子弟学校,接触到的人和社会都是相对封闭一些的。从陕西老家来到三亚上大学之前,算命的先生说我五行缺火,就改了曹烘荣这个名字,这是2013年9月我来到三亚学院开始别人对我的称谓。所以,大学对于我来说就是完全全新开始,我一直告诉自己要想珍惜住这次机会,开始了很多之前没有过的新鲜尝试。
我的普通话一直都很好,上中学的时候英语成绩也还不错,所以当时选择专业的时候我的高中老师建议我选择了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上大学之前,我就给自己规划好了一个定位做一个“阳光、开朗、积极、活泼。”的大学生。父母也是鼓励我在大学期间要锻炼自己。
所以,不管对待我的专业还是学校社团组织,学生会等,我都不敢懈怠。
大学能连任四年的班长,是我最自豪的一件事情。
四年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我刻骨铭心的就是我们班级获得明星班级的那段经历,我想我这辈子都会记得的。当时参与明星班级竞选的时候,时间紧急,那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大课间的时候都会抓紧时间一起排练节目,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一遍遍反复排练。直到最后获奖的时候我们全班都沸腾了,甚至我还看到有些同学眼眶都湿润了。我们班一直都是特别团结的班级,就比如说在和其他专业一起上公共课的时候,我们班级的同学会自主地大家都坐在一块,身为班长,我真心很感激班上的同学给我的支持。
老师这个职业,如无意外的话,毕业以后这会成为我的一个固定职业。
大学四年,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也因此结交了很多人脉。从一个长辈那里得知他所就职的那所北京的教育机构正在三亚建立分校区,说我条件不错,可以去试试。我听完觉得很感兴趣,也刚好是教育相关的,于是,我又多了一份工作。在这所教育机构中,和大家一块做市场调研,编纂教材,开会商讨......,最后虽然由于工作时间的原因,要固定上班和学校的课程之间会有冲突使我不得不辞职,但毕业后,我会重新老师把这个身份给加上去。
除了以上几项,他在房地产销售,摄影…等领域,朝着自己的职业规划领域做过各种技能应用的尝试。
像曹烘荣这样的斜杠青年,我们学校里应该不在少数吧!
作为一个“斜杠青年”,每一个“斜杠”,都是通过自身努力突破行业界限的勋章。每一种工作内容,都满足自己对该领域的兴趣爱好,而这所有的工作的组合,则指向自己的最终的职业理想:自主的,多元化和有趣的,同时又能经济独立的生活。
他们永远阳光、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待任何人和事都流露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
他们热心,热情,无论生活中出现怎样的麻烦,好像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事,而且会被很快地化解掉;
他们兴趣相当广泛、经历相当奇特,各行各业都有朋友,绝对是社交达人;
他们有自己的时间用来学习,而且这个时间不会被任何事情所打乱。
作为斜杠青年,并不是想给自己身上贴上特立独行的标签,而是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探索出更多生命的可能性,不把时间投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上,在已经开拓的领域中追求卓越,并力求做到极致。
在校大学生在学业之余更能发扬自己的特长爱好,给自己足够的经济支撑,这样的青年是不是很酷呢?
(感谢被访者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