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在书山馆中报告厅举行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分享交流会总结大会。三亚学院执行校长刘开南教授、副校长朱沁夫、王丹、高一兰及各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大会伊始由音乐学院徐升教师的竹笛表演《忆江南》拉开序幕。为炎热的夏天,忙碌的毕业季带来一丝清凉,一丝慰藉。
徐升老师长笛独奏《忆江南》
首先,王丹教务长发言谈到,4月7号至5月28号,全校老师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从院长到副院长到专业主任,共有79名领导老师,81人次做了4场关于学科-专业-课程的专题的分享交流会。通过4场分享会,各位老师不仅对本学科本专业、本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同时也对学校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其他老师同仁们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系统盘点,增强了彼此之间相互的了解。
王校长强调,前期召开学科-专业-课程系列交流会有效促进了各学院间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有效落实,为我们共同探索未来创新教学的方向与形式提供了契机。此轮课程分享会的会议成果,将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教育教学优质资料。
教务处王丹教授发言
接下来,执行校长刘开南教授以“知道、悟道、做到”为主题对分享会进行进行总结。他谈到,“知道”的层面包括,现阶段要明确发展目标是成为三亚大学,成为民办大学的标杆。建立学科、专业、课程一体的标准体系。要求真务实,做实事,道实情。实现理想和目标,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抓的学科专业课程,从顶层设计进行总体谋划。品牌标签就是我们学校的影响力。
刘校长悉心评价了分享会上的精彩案例,管理学院姜骞教师的思维框架、环境响应和专业建设几个方面来构建;信智学院刘晓飞教师的教学闭环管理设计;理工学院的汪源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国际设计学院陈琳教师从专业布局到师资的清晰刻画,对学院未来规划更加清晰;盛宝金科陈晓欣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充满对未来挑战的激情;外语学院的邓小兰教师对学院的情形进行梳理,形成新的架构体系,特别是与新文科联系在一起别具特色;会展专业的雷春老师的特色实习的凝练;社会工作专业的杨洋老师针对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还有周远春老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育人模式的架构;郝艳龙老师的视频推介模式的精彩效果等,这些学院教师的精彩分享都值得借鉴。刘校长评价到,各学院院长们的特色点评别具激励效果。温春阳教授把整个学科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在全校范围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明确了对应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和标准。张涛教授更加充分进行解读和深化。杨涛教授把理工前瞻性和未来都进行了思考和布局。刘夏蓓教授跨界三兄弟故事意义非同寻常,耐人寻味。田言付院长则是把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情怀融入评价之中,有激情地给大家非常向上的能量。院长们的精彩点评,给学科建设分享会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的作用。
执行校长刘开南教授作总结发言
与此同时,刘校长谈到,要直面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十六年办学历程,从无到有,我们要秉持大方向――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大方向上来,真正的能者都是通过解决问题来证明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不仅要“知道”也要“悟道”,要用高尚的品行感染人,灵活的手段引导调动人,用成果说话,解决问题,体现价值。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双向发力,向上高度一致,向下带领更多的人。没有淘汰就没有竞争,要建立系统思维,探索规律,不懈择优,敢做真做。服务教育一线,构建创新教学和谐环境,服务学生学习,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能力。
刘校长谈到,关于“做到”的要求,最核心的就是共同体建设。要成长于无形,进步于点滴。学校是用时间慢慢的发展起来的,教育规律就是如此。在各种条件的制约情况下,一定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多进行优化。做事情的性质和方向一定要把握好,要能够引领大方向,进行整体的系统组织构建,要有系统的理念。要做到遵循系统思维教育规律。要构建这样的体系,即教学、行政、教师、学生等4个主要的领域,从教育、服务、导向和学习这4个方面来进行构建系统化的整体管理模式。从学生学习的竞争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质能力和方法上进行提升。行政上要服务教学一线,来构建创新的教学、和谐的环境。在学工上服务教学学习,引导教学、启发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这条主线来达到目标。学科建设要布局,使其产业链更长,资源更广,同时要培育实力,建设要有成果,紧抓内涵。建设属于我们的品牌文化,进行资源优化与整合,内部与外部的交叉融合与创新。
会议现场
最后,王丹教务长讲到,通过刘校长的总结发言点评分析,是为了让大家形成对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统一的共识。作为三亚学院的教育者、管理者,应该知道自身的优势与问题。悟出教书育人之道,悟出学校发展之道,更长远来看,还有我们的生命发展之道。三亚学院的未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每个人是共同体当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发挥着作用,打拼过的平台,奋斗过的组织,将因每个人的努力成为一种文化,一个品牌,成为一个知名大学延续下来的印记。通过“学科-专业-课程”系列交流会的开展,未来大家要更加聚焦每一门课程的质量,加强课程、专业、学科建设的交流。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前进道路上成为一种默认习惯进行延续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