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一座博物馆 半部光影史

发布时间:2021-11-15浏览次数:9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黑白画面到彩色成像,相机记录城市变迁、人间烟火。那些被镜头定格的场景成为人类的历史记忆,而相机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变脸”。

 

  想要了解相机发展史,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是一个绝好的去处。2016年,广东省古董相机收藏家沈革先生将毕生珍藏的500余台古董相机,捐赠给三亚学院,以便让更多人可以鉴赏这些藏品。

 

  走进这家博物馆,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这里既有德国的徕卡、英国的刀梅、法国的金鸡、美国的柯达、日本的柯尼卡、苏联的列宁格勒等世界经典相机,也有海鸥、上海、凤凰、珠江、天坛等国产精品……展示柜里,一台台历经岁月洗涤的老相机,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时光往事。


QQ截图20211115110649.jpg 


捐赠者 一份生日礼物开启收藏之旅

 

  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藏”在学校图书馆中。该博物馆馆长王伟聪介绍,馆内500余台照相机是其外祖父沈革毕生的收藏,由于沈革年岁已高、精力不足,为了给这批古董相机寻个“好人家”,经过多次考察,他们决定将这些相机捐赠给三亚学院。接过外祖父手中的接力棒,王伟聪举家搬到三亚,只为更好地守护这些曾经定格无数珍贵历史瞬间的古董相机。

 

  沈家世居广州市豪贤路,乃广州百年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历史上族中举人、进士辈出。清末至民国初年,沈家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民国时期多位族人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家或实业家。

 

  沈革的父亲沈光焘(字建侯)18岁即中举人,隔年因清朝废除科举未考进士科,后积极支持辛亥革命,专注于教育事业。沈光焘善于学习国外先进文化及技术,喜爱收藏古董相机。沈革系沈光焘长子,其收藏爱好的养成与父亲有关。如今,95岁高龄的沈革家中仍有不少藏品,包括两千多本线装古籍、古董相机、古董家具等。

 

  沈革与相机结缘,始于幼年时期。“外祖父幼时,父亲送给他一台礼盒装的小型柯达相机作为生日礼物。”王伟聪介绍说,这台小型相机是美国柯达公司推出的布朗尼相机,外壳由硬纸板制成,使用117毫米胶卷,可拍摄6厘米×6厘米画幅的照片,当时的售价仅1美元。这款相机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一般作为礼物送给儿童使用。


3210443_hnrbtp1_1636877917372_s.jpg 

苏联产三眼立体相机


  父亲与摄影家堂兄沈大同对照相机的热爱,深刻影响着沈革。在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后,沈革收藏相机之旅悄然开启。

 

  “上世纪60年代,外祖父工作稳定后,收藏相机的欲望开始涌动。”王伟聪说,沈革收藏的相机大多是从二手交易市场淘来的,为了觅得古董相机,他甚至辗转于凌晨开张的广州各大“鬼市”(古玩旧物墟市)“淘宝”。

 

  为了获取专业的相机资讯,沈革订阅《写真文化》等外国杂志,还经常购买《柯达摄影术》《大众摄影》等摄影类书籍,在当地摄影玩家中小有名气。

 

看藏品 有“大家伙”也有“小清新”


 3210300_hnrbtp1_1636878089480_s.jpg

三亚学院的学生及教职员工在参观相机博物馆


  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内灯光微弱,各式各样的照相机带着当年的光辉“沉睡”在玻璃展柜里,对应的照片和文字介绍着它们的“身世”。

 

  1839年,法国著名艺术家达尔盖制作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30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出清晰的图像。

 

  在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内,3台大小不一的木箱相机格外显眼,它们无疑是“元老级”的藏品。即使隔着厚厚的玻璃,仍可看见岁月在木箱上留下的痕迹。

 

  对于普通参观者而言,有特定功能的照相机似乎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1955年生产的列宁格勒牌三眼立体相机模拟人眼功能,试图还原出逼真的场景。“三眼立体相机有三个镜头,中间上方的是反射取景镜头,两边的是拍摄镜头。拍摄时拍下两张一模一样的照片,再将其放置于专用观看器中,就能呈现出具有立体感的场景。”王伟聪认为,这样的发明是人类对3D科技的早期探索。

 

  除了像木箱相机这样的“大家伙”,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些颇有趣味“小玩意”。


 3210434_hnrbtp1_1636877957064_s.jpg

美乐时“间谍相机”


  出生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相机设计大师沃尔特・扎普也许从未想到,他研制的微型相机会出现在“007”经典系列电影《女王密使》中――扮演詹姆斯・邦德的乔治・拉扎贝举着一台美乐时A/IIIs拍摄的镜头给影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小到能藏在拳头中的相机,也被称为“间谍相机”。

 

  由拉脱维亚VEF厂发售的Minox-B微型相机是沈革收藏的精品相机之一,精密度极高,还配有羊皮皮套。这款相机为全金属制造,长97毫米、重90克,可轻松藏于手掌或口袋中。与此前的型号相比,Minox-B还增加了内置曝光表,功能更为强大,它不仅仅是一款间谍相机,更是展现了精湛设计制作工艺的杰作。

 

  从一百多年前的第一代银版摄影木箱相机,到数十年前的机械式相机,再到电子相机、数码相机……沈革从各地“淘”来的相机摆在一起,就是半部相机发展史。

 

品文化 老相机里的百年光影

 

  在王伟聪看来,几乎每台照相机背后都有故事。

 

  在摄影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指尖轻触快门,不到0.1秒就能定格美好瞬间。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历史上第一张照片的拍摄过程长达8小时。

 

  “这是1826年‘照片之父’法国人涅普斯用早期木箱相机拍摄的作品。”王伟聪指着木箱相机上方的一张照片介绍。该照片内容模糊不清,乍一看像一幅抽象的版画。

 

  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还有不少国产相机。万灵(Valing)相机是沈革收藏的早期国产相机,生产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该品牌相机至少有3个型号,沈革收藏了其中两款。

 

  目前,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已成为该校学生的“第二课堂”。该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面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王伟聪总是兴致勃勃地介绍藏品,从年代到流派,从材质到工艺,他对馆内每一款相机的相关信息都了如指掌。

 

  “这些珍藏凝聚了外祖父一生的心血,他以前每天都会耐心擦拭、保养,所以这些相机保存完好,绝大多数还能拍照。”王伟聪说,在三亚学院的支持下,该博物馆的网站不断完善,他整理自己多年的收藏成果与学习发现,在网站上发布相关文字和视频资料,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相机的历史文化。


3210406_hnrbtp1_1636878029941_s.jpg

镇馆之宝:万灵相机

 

万灵(Valing)相机是我国第一代工业化制造照相机。其机身采用酚醛塑料(胶木)压制而成,外形模仿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相机,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使用127毫米胶卷。这台万灵相机采用简易单刀式快门,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依然可以使用。

 

(稿件来源:2021年11月15日 《海南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