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三亚学院召开2024年全体教职工大会暨USY进取者表彰大会,校长沈建勇以《开创教育的无限可能》为题发表了主题讲话,号召大家要勇于进取,不懈则优,在二十年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携手奋进,在三个校园愿景引领下,以数字化为抓手,开创教育的无限可能!
音乐学院教师李希珏、韩笑带来钢琴合奏《红旗颂》
校长沈建勇的讲话回顾了三亚学院办学2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强调要从正向和负向两个视角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的挑战和机遇。他指出,大学需要突破领地壁垒、形式主义、产学研联动等问题,“穿越周期”是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办“百年好大学”的必然要求。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三个校园”构想是“穿越周期”的可靠、有效、可执行路径。这一前瞻性教育构想指明了大学未来发展路线。他强调,每位教职工都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携起手来,行动起来,为更美好的教育理想而奋斗,一起开创教育的无限可能。
以下是讲话原文:
开创教育的无限可能——2024-2025学年秋学期全体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同仁:
很高兴又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召开我们每学年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在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下,在我们追求精简、规范的行政效率的前提下,每年的全体教职工大会是我和所有的同事们一次欢聚一堂的见面会。无论是伴随三亚学院成长20年的老朋友,还是刚刚入职的新朋友,我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都很重要,也很珍贵。
进入2025年,我们的学校也正式迈入了第20个年头。这一路走来,有我们的创校校长陆丹博士带领建校团队筚路蓝缕的创业期;有殚精竭虑为了让学校“活下来”的生存期;有按照国家要求争取独立办学资格的转型期;有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为未来发展坚实奠基的成长期;也有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积极向产业靠拢的蜕变期……从正向的视角来解读这个过程,是我们在不断砥砺奋进,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勇攀高峰,是自我加压,自我驱动,自我成就。从负向的视角来解读这个过程,那么每一个时期的背后,都是在解决困难。有一些是解决当下的困难,有一些是解决预设的困难。我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组织也一样。只不过要预设“远虑”其实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时代进步、科技变革、人才需求更新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大学的变化。
因此,对于大学的认知也会不断变化,这对大学的管理者是挑战,对高等教育的从业者也是挑战。只有一个组织拥有超出当前发展水平的认知,既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才能突破“仅仅忙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桎梏,从而前瞻性地发现和解决发展问题,未雨绸缪地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铺平道路。这也是一个大型的混合型组织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其道理并不复杂,甚至有些老生常谈。但要真正将对形势的预判,对未来的畅想,对现实的分析和对路径的规划结合起来,将其落地并卓有成效地执行,又“难于上青天”。
从大学诞生以来,各种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带来困境和挑战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中世纪起源阶段,大学很难获得教会和世俗政权的认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带来的和旧观念的冲突以及学科融合的难题;近现代发展阶段,大学面临学术自主的困难和研究资源的匮乏;现代变革阶段,大学又在全球化竞争压力和快速变化的技术挑战中被考验。
但值得充分肯定和褒扬的是,大学教育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种伟大的馈赠,他打破了代际遗传带来的权力传导,他让年轻人获得社会认同的方式变得清晰可得,专业能力的习得和运用变成了年轻人在社会立足的基本逻辑,这是大学教育的魅力。而现代大学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人才培养一项,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输送了大量必要的智力成果。可以说,没有现代大学教育,就没有今天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如今,大学教育正如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面临着新经济、新技术和新的供应链的问题,这些问题每个大学都需要面对和解决。它们有些现在已现端倪,有些还在海平面以下酝酿着波涛。
第一个是领地壁垒的问题。大学的学术领地壁垒,是学术独立性优势的异化,也是对“学术至上”这一大学运行的基本合法性逻辑的伤害。在学术领地的小圈子、高圈层内的自我循环,造成了不同大学各自重复建设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第二个是形式主义的问题。太多的“套路”,过度抬高了学术进场、进阶的门槛,既增加了富有才华年轻学术后辈时间和精力的成本,也阻碍了社会更多先进的、有益的、有发展潜力的思想、技术和经验在大学平台上的发光发热。
第三个是产学研的联动问题。当大学缺乏差异化的办学定位,就难免千军万马挤“排名”的独木桥。而单纯对排名指标“卷”的学术逻辑,很容易陷入圈内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娱乐,从而忽略了与社会需求及产业前沿技术的良性互动。
如果用经济体的经营逻辑去思考,作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它的生命线需要“穿越周期”,即无论经济大环境如何变化,都需要能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在经济繁荣时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在经济下行时通过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产品结构等方式抵御风险,保持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那么,出生率下降,学龄人口降低的需求总量变化;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壁垒被打破的渠道方式变化;“Z世代”的自我成长目标和家庭选择的多元标准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大学而言,更是和起伏的经济周期相伴相生的衍生挑战。我们要办“百年好大学”“穿越周期”就是必然的要求。
那么,我们要通过怎样前瞻性的举措,来为这样“穿越周期”的发展找到可靠、有效、可执行的路径呢?
此前不久的2024海南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李书福董事长为我们描绘了吉利教育近年来设计、实践并检验的教育构想,也就是大家这些天经常听到的“三个校园”。
“三个校园”建设分别是“跨界校园、跨区校园和并行校园”。那么我也把我的思考和大家分享。第一,“跨界校园”,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空间、资源、机制的重塑,跨越学术与生产的界限,跨越学习与应用的界限所形成的产教融合4.0时代的校园;第二,“跨区校园”,是通过院校之间的协同,各自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减少重复建设和消耗,形成多元联动集合优势的校园;第三,“并行校园”,是通过AI赋能的智能体教育,建立线上智能体与线下实体各自独立且相互支持的校园。
“三个校园”的教育构想跨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同时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微观层面而言,它是适应个体的学习需求、从业需求、成长需求的优势解法。从宏观层面而言,它是指明了大学未来演进路线的建设蓝图。因此,“三个校园”的教育构想,也将成为吉利教育事业最新的思想高地,我们将沿袭这个构想,分析、细化和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事实上,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已经或早已经投身于这场规模宏大的实践变革。“十四五”目标中,建设产业学院的规划一步步落地,我们已经和头部企业联合共建了14个产业学院,“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育,“真题真做”致用导向,“高价值岗位”的目标追求已经成为跨界校园建设切实可行的有效抓手。在吉利人才集团的协同指导下,跨区校园的概念不但超越了国内高校,也在进一步向国际延伸,芯位平台的虚拟大学建设,更在三年时间内以16万+用户,8千万+浏览次数,2亿4千万+分钟时长走完了扎实的内测里程,并面向社会发布。芯位教育打造出与物理世界并行的虚拟教育模式,还将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突破,建构立体、多维的教育生态,与所有的教育者同行,也与学习者共同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在联合国《高等教育的未来》(The Futures of Higher Education)2035愿景中,提出“支持每个人都应该有在集体中充分发展自己潜力的机会”,同时呼吁,建立终身学习视角,实现人类能够采用新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全球挑战、科技创新、全球化和经济社会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三个校园”教育构想正是将这样的愿景变成现实的方法论。当科技力量“乱花渐欲迷人眼”,教育系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重新定义和重塑,教育发展迎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景观时,我们的早规划、早布局、早实践就成为帮助我们自己“穿越周期”,找到全新的发展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每位领导和老师,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中坚力量。要实现这个愿景,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凝聚成让学校发展地更好的强大力量,并持续不断地推进学校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和需要大家工作更严谨,更规范。伴随着我们的组织不断壮大,“合规”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现实要求,尤其是当我们的事业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时,“规范”就一定不是一个为了给大家办事增添麻烦,追加步骤的无聊决策,而是从细节上帮助大家适应组织发展节奏,防范未知风险,实打实地提高效率的必要举动。我们在从“学院”走向“大学”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都还将经历一个轮次或者多个轮次的洗礼,我们的领导干部和老师们都应该对此有所准备。规范的背后是标准,是现代化高水平管理的制定逻辑,这对我们的领导干部是考验,对老师们也同样是考验。因为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天然的管理者,知识的流动总是伴随着观念和文化的传导,所以对于规范的要求,是我们的建设历程中看似基础,实则高端的要求。“三个校园”的教育构想,必将带来的无数新领域的尝试,在这些尝试的过程中,规范和创新、规范和效率、规范和人情,都将成为我们即将面对,甚至已经在面对的管理问题。
“十四五”即将进入尾声,我们在这五年中的发展得失也即将进入总结阶段。我们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也不是没有遗憾。
2025年已经到来,在这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里,希望大家奋发有为,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为“十四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开启更加灿烂的征程!
各位领导们、老师们,各位并肩战斗的同仁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更美好的教育理想而奋斗!这个理想就是:你和我,一起开创教育的无限可能。
执行校长王丹作2024年度USY工作数据通报,对年度重点工作、系统保障工作进行回顾,展望了2025年核心工作。
副校长朱沁夫宣读2023-2024年USY进取者表彰决定。在过去一年,学校在产教融合管理战略的引领下,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勇立潮头。学校对在党务、教学科研、学工管理、工会、后勤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团体进行了表彰。通过表彰在各个领域表现出色的教职工,旨在树立典型,激发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对标进取者,聚力产教融合,为建设三亚大学新征程汇聚磅礴力量。
学校建设发展荣誉奖
“产教通”年度贡献奖团队及个人
教学管理规范奖学院及个人
学术风范奖、学术精英奖、学术新锐奖
学工树人奖、学工筑梦奖、学工进取奖
管理创新奖
管理规范奖
职业进取奖
职业进取奖
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
校园安全奖、节能规范奖
技术能手奖、规范服务奖
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音乐学院教授马俊萍演绎歌曲《感恩》
在产教融合4.0时代,三亚学院将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开启更灿烂的新征程。为持续推进产教融合,2025年学校将深化“三个校园”实践,为高等教育新可能奋发向上,全力冲刺三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