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校2021年国家级项目立项获得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1-09-17浏览次数:13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拟立项公示名单。我校有五个项目获批立项,位列全国获批单位246名,海南省第三,全国民办高校第一。

我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肖芒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的项目《海南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获得重点项目资助。这是我校首次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标志着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级项目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对于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王丹教授申报的《能力重构视域下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与治理模式研究》和人文与传播学院高建华教授申报的《白银时代俄罗斯小说叙事转型研究》分别获立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外国语学院黎姿老师申报的《国内<更路簿>及其研究成果的英译研究》和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于航老师申报的项目《国家海洋治理理念转换与南海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分别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

本年度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杨玉英研究员参加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视野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获批立项。杨玉英研究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将负责完成子课题《长江文化弘扬与大河文明对话研究》。

本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中,我校音乐学院赵世兰教授申报《歌剧艺术女性主题阐释――红色中国故事及其文化记忆研究》和外国语学院赵婷副教授申报《冲绳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民俗文化记忆场研究》均获立规划基金。本年度海南高校获批七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我校取得荣获两项的好成绩,体现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良好势头。

 

    获批项目情况     

1.jpg 

肖芒教授

海南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项目简介:海南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是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海岛型实践案例和理论支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和探寻以“五个认同”为文化要素,构建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明了方向。目前,海南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尚无成果显示,故迫切需要汇集各方力量,借鉴已有的其他民族“三交”研究基础、路径和方法,加强对海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以推进“岛型社会”理论体系的建构。

2.jpg 

王丹教授

《能力重构视域下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与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简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驱动发展模式由专业化分工的规模效率向数字赋能的多样化效率转变,如何在资源、惯例和结构组合的创新生态圈中与互补主体有效共享、协调、融合和利用创新要素开发新的能力来感知、捕获和重新配置数字化机会,使得企业能力重构成为破解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困境的有效路径。通过深入研究能力重构视阈下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与治理模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多主体、多阶段和多维度的共生演化机理与治理模式,解锁企业创新悖论与能力陷阱,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使企业价值效益捕获与螺旋式创新发展。

3.jpg 

高建华教授

《白银时代俄罗斯小说叙事转型研究》项目简介:对白银时代现实主义小说叙事转型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以全新的视角认识、理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白银时代小说主题纷呈,其中包括俄罗斯传统的民族思想、对不合理社会的批判思想、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渗透与传播等等。白银时代的文学思想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俄罗斯文化思想,是对19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又是俄国文学过渡到苏联文学的中介,对白银时代小说转型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文化的全面理解。本课题的研究可为我国的外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实践批评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启示和借鉴。同时可为俄苏文学的断代研究乃至外国文学的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4.jpg 

黎姿老师

《国内<更路簿>及其研究成果的英译研究》项目简介:《更路簿》是我国渔民特别是海南渔民自古以来在南海诸岛航海及生产作业的指南抄本,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南海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是维护我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珍贵史料,也是南海研究的热点。2008年,《更路簿》被录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16年“更路簿研究中心”成立,足见国家对《更路簿》的重视。本课题主要研究国内现有的《更路簿》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译介质量,以期推动英语国家与国际社会对我国发掘的这一宝藏的了解和接受,最终从文献史料方面为我国争取南海权益提供助力。

5.jpg 

于航老师

《国家海洋治理理念转换与南海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简介:国家海洋治理理念转换研究属于海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范畴,通过研究其转换过程把握海洋治理理念是如何发展的。应用边界理论重新审视主要海洋国家的发展历史,以此掌握其发展规律,为实现我国南海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海洋的开发利用如同一切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一样,肯定与否定等矛盾关系是共存的。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意识进一步增强,从而把海洋与国家的利害关系推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国家相机尽量扩大其管辖海域范围,甚至圈占或主张占有南海资源。本研究力图为海洋治理突破区域界限提供一种路径。

6.jpg 

杨玉英研究员

《文化和旅游融合视野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项目子课题《长江文化弘扬与大河文明对话研究》简介: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研究长江文化弘扬的理论实践体系,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视野下,通过生活化、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载体形式,促进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长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和全球传播渠道。从文化交流互鉴和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在全球文明的视野下,系统把握长江文化与世界其他大河文化的比较优势和特质,更好地认识长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贡献,深入开展大河文明对话,促进长江文化当代价值的弘扬。

 

7.jpg 

赵世兰教授

《歌剧艺术女性主题阐释――红色中国故事及其文化记忆研究》项目简介:本选题以歌剧艺术女性主题为视角,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新时代的今天,以歌剧艺术女性角色的塑造演唱为载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英雄人物伴随着红色中国的历史,他们的歌声,他们在舞台上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为中国大众带来的温暖的和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

 

8.jpg 

赵婷副教授

《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民俗文化记忆场研究》项目简介:本研究立足于异文化生态语境,在文化交涉研究中引入文化记忆场的方法论,综合运用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考察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群体在琉球这一特殊文化语境中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记忆场的过程,论证其特殊文化现象的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的演变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华传统文化在异文化语境中重构与传承的路径图谱,为民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人文社科国家级项目的培育工作,加强项目申报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组织专题交流,邀请专家精心论证,提升申报文本质量。在学校和学院、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已累计获立国家社科基金38项,教育部规划基金9项。谨此,对本年度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老师们在研究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