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成功举办“中国这十年”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2-12-05浏览次数: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多角度展现中国十年发展变革历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成就,三亚学院邀请中国政治、经济、生态文明等多领域学者专家,开展了“中国这十年”系列学术讲座。11月17日在校学生中心,三亚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赵康太教授以《守正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为题,开启首场讲座。11月18日,三亚学院兼职教授、原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编部主任夏林先生,线上讲授《脱贫攻坚――让亿万乡村人摆脱贫困的重大国策》。11月23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原总工程师任景明研究员,线上讲授《“三线一单”――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十年》。11月25日,三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院长、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周小亮教授,线下讲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经济变革与未来首要经济任务》。12月2日,三亚学院副校长朱沁夫教授,线下讲授《不懈探索,海南十年发展描画》。十五天五场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线上线下参与。

 

1.jpg 

 (赵康太教授授课图

新时代这十年是我国政治建设硕果累累的十年。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把握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我国政治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赵康太教授长期研究党的政治理论和建设,他提出,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创造性发展的逻辑。赵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坚持守正创新的体现。他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定内涵和征程,对二十大报告的相关表述,运用中国政治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发。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一些国家的现代化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主义过度膨胀。强大的物质基础、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丰富当然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是人类的悲剧。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垄断,增强了发展中国家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让人类社会发展的天地变得更开阔……赵教授的这些精彩论述,给予线上线下的听众丰富的启发。显然,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面对种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赵教授从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创新思维与科教兴国战略、共同富裕与增进民生福祉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是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后指出,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守正创新战略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解决之道。

 

2.jpg 

 (夏林教授授课图

新时代这十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总结了十年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第三件大事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夏林教授以记者的敏锐,抓住了十年脱贫攻坚战的四个关键点:精准扶贫,百万干部驻村入户,万企帮万村,全民的广泛参与。百万干部驻村入户,开启中国扶贫的精准时代。“万企帮万村”,全国有实力的企业都动员起来了。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干部推动的工作,更是全国人民都关注、都参与的一件大事。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政府到企业,从干部到全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国的扶贫成就引起了外界和联合国的关注。“一部世界减贫史,半部壮阔在中国”。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夏林教授用中外的事例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的“减贫共富”工程任重道远。他先谈到赤水河畔茅台镇,指出我们所需要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赤水河连着大西南最富和最穷的地方,茅台镇发展揭示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如何平衡发展的问题。接着谈到智利等拉美国家的城市贫民窟问题,指出贫困正在成为点燃社会危机的导火索,拉美虽然离中国很远,但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很近。中国农村大几千万人口脱贫后,就会向城市劳动力市场转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这些进城打工人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亦对城市的管理带来了新挑战。

 

3.jpg 

 (任景明研究员授课图

新时代这十年是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十年。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任景明研究员从生态环境部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三单一线”制度这样一个侧面,让听众去理解我们十年间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做出的艰苦努力。2007年至2017年,我国完成了四轮区域战略环境评价,在区域战略环评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技术思路与框架。任景明研究员介绍,“三线一单”就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改善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为核心目标,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将行政区域分为三类环境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根据不同类型单元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的差别化管理。他进一步指出,“三线一单”制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实践,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区域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作出系统预测评价,为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分区域管控策略,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任景明研究员在分析了“三线一单”制度的背景与意义后,从多个方面介绍了相关工作进展与阶段性成果,指出下一步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更好建设美丽中国。

 

4.jpg 

周小亮教授授课图) 

新时代这十年是我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十年。十年来,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周小亮教授首先从八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经济变革。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明确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社会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跻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平台;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绿色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精到的事例,详实的数据,生动的论述,令新时代十年的伟大经济变革立体性呈现。周教授随之指出未来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那就是高质量发展。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七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周教授提出,在理论上,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结构或社会形态平衡发展规律,以生产方式变革为理论逻辑基础,将生产力发展趋势和生产关系新变化有机统一起来,去研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社会条件和经济制度基础。他重点就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包容性绿色发展阐发了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基本途径与具体实现形式,并提出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产力和经济制度的新思想,以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站位。

 

 11.jpg

 (朱沁夫教授授课图)

新时代这十年也是我们海南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带有海南元素的工作,让海南人民备受鼓舞、信心满怀,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朱沁夫教授在海南工作十多年,用切身感受讲述了海南从建设国际旅游岛到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十年不懈探索。他对比国内旅游强省,对标新加坡,指出海南旅游业的成绩和短板,强调海南发展要依靠科技,要把准海南发展的内在动因。他用详实的数据和图表,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医疗与卫生和城市发展等6个方面展示了海南十年探索的成就。他特别指出精准扶贫在提高海南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的重大贡献。海南的成就喜人但成色尚浅,创造海南的未来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朱教授围绕省委确定的“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用数据说话,指出海南要聚焦发展四大主导行业,提升技术含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打造“三极一带一区”区域协调、主体功能区发展新格局,依靠科学决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建设双循环中的海南自贸港,将海南自贸港建设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交汇点。他提出,海南自贸港建设面临内外挑战,关键在提高产业竞争力;海南有绿色和蓝色的优良底色,已经开始勾画未来的颜色,海南自贸港的未来可期。他最后勉励线上线下的听讲师生,挑战意味着机会,海南的发展有待新老海南人的共同努力,海南终会给大家一个美好的未来。


文图来源:学术服务中心 陈彦军